导读:2021年4月7日下午3点左右,湖南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一辆公交车上,男子唐某尾随一位老人,并且从老人包中偷走了500元现金。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不
2021年4月7日下午3点左右,湖南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一辆公交车上,男子唐某尾随一位老人,并且从老人包中偷走了500元现金。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不是唐某偷钱这个行为,而是老人的包里实际上有8000元现金,那么唐某为何只偷了500元就“满足”了呢?
在被警方抓捕之后,唐某说出了“实情”:他担心那些钱是老人的救命钱,所以没敢多偷。这件事经过新闻媒体传播出来之后,一个有关“有道之盗”的讨论也随之产生:唐某能否不予刑罚?
在我看来,唐某需要接受刑罚,他是一个成年人,需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,我认为这是底线。
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是非常严格、严肃、严厉的事情,法不容情就是这个道理。如果说为违法人员找一个违法犯罪的理由,我想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理由,因为但凡违法犯罪,都有其作案动机。当法理和情理产生碰撞的时候,毫无疑问应该以法理为准,只有这样,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,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,有法必依。
据说唐某偷钱是因为自己没有工作,又在网上借了很多网贷,为了早日还清网贷,所以选择偷窃。没有人逼迫唐某去借网贷,更没有人限制唐某找工作的自由,所以这些所谓的原因并不能支撑他偷盗他人财物的行为。
现实社会中,大部分人还是靠着双手来赚取一点血汗钱,为什么唐某不能呢?他的“遭遇”不值得同情,他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权利。唐某的话是否是真实的,只有他一个人知道,没人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我想有两种可能,第一种就是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偷,他算是“一个有良心”的小偷。不管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,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没有贪财,“仅仅”拿了老人500元,而非全部偷走。出于对人性善良的向往,我宁愿相信他说的话,这样看来他并非十恶不赦,尚属于可挽救之列。即使如此,他依然应该受到刑罚,作为错误行为的代价。人可以犯错,但是不能犯法,一字之差,相差甚远。
第二种可能就是他是一个真正的高手,他了解相关法律常识,他知道盗窃类案件的判罚标准是以偷盗金额来确定的,所以在违法的时候他选择了500元而非更多。
不过,我想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偷盗不对,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不会使用这种手段来得到财富。原因在于正常人都会自觉遵守两方面的约束,一是法律制约,二是道德约束。不管对方是不是老人,普通人都不会想到去偷,这跟对方是什么年龄、身份都无关,而是跟自身有关。抛去对于法律的敬畏之外,更多是源于道德对于内心的约束。
道德实际上是高于法律的一种约束机制,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自发地遵守某种规则,当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之上的时候,犯罪率就会很低。只不过道德是靠个人,个人却各有不同,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是行不通的,这时候法律就起到了弥补的作用,采用一种强制性的手段来约束一些错误的行为。
道德没有约束到唐某,那么就应该也必须使用法律手段让唐某付出代价,这很公平合理。他不是小孩子,他是一个成年人,他明明知道偷窃不对,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那么就应该为此负责。
法律面前人人平等!